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

    人文地理学专业

    公司人文地理学专业在1988年被评选为全国重点学科(包括历史地理学),当时公司是全国唯一的人文地理学重点学科点。在2002年教育部重点学科评选中,再次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得票率名列全国第一。

    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由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具体负责,目前,该系有16个主要方向:城市与理论地理、城市研究、经济地理、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房地产研究、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设计、旅游与城市游憩空间规划、景观规划与设计、户外环境教育与旅游解说、世界遗产研究、国家风景名胜区研究、城市社会地理学、城市空间结构与规划。自八十年代以来,在从事基本理论与方法教学的同时,注重开展国际交流,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理科院校宏观、综合研究的特长和学科联合、技术先进的优势,积极投入到城市与区域规划科研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当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在科研和教学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做规划项目中重视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的科学研究,先后编制成了近百个城市和地区的规划项目,很多规划项目都已付诸实施。近五、六年来,规划方向完成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十多项,其它基金如高校科学技术基金、博士点专项基金及国内外横向课题等达三十多项,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

    近二十年来,培养了硕士生和博士生200余名,其中有近一半人走上了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的领导岗位,成为这些领域的骨干力量。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发挥公司特色的同时,根据社会需要,逐步调整改革,形成了较完善的课程体系,使我们培养出的员工既专城市与区域规划,又懂建设项目的经济分析和投资实施,适应了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现有博士生导师7名。

    自然地理学专业

    公司自然地理学专业在2002年教育部重点学科评选中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得票率名列全国第一,2006年再次顺利通过评估。该专业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由资源与环境地理系自然地理学教研室负责。

    自然地理学教研室是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土地科学的策源地,也是最早从事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研究的单位之一,林超、陈传康、李孝芳、徐启刚等老一辈教授是学科重要奠基人。在50多年的发展中,一直坚持综合研究方向,在理论和方法深入的基础上,注重实践应用,不断开拓新的专业和研究领域。在地表自然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基础理论及其在区域开发与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应用、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等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是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LUCC)对于中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LUCC成为土地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四个主要方面之一,而且是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已被列入国际重大研究计划,国内的一系列重大课题也将陆续起步。以此为突破口,将推动全球环境问题和中国生态和资源问题的综合研究。以土地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力分析为主要突破口,以调整土地利用对策进而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和人类生态为目标。因此,本研究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5年来,完成了有关地球表层动态与人地关系、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土地质量变化、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自然保护、区域旅游开发等领域的一系列研究项目,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973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3项国家重点科技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多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其他项目。上述研究工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研究工作如退化土地的重建、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生物气候学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特色方向有:土地科学、资源管理与区域开发、全球环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资源环境信息系统、流域综合规划与管理等。现有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9人。

    生态学专业

    公司生态学教学和科研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解放之初的全国院系调整时代。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公司地质地理系和生物系的一批教员即开始从事地植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并使公司成为全国高校植物生态学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1970年代后期,独立后的公司地理系成立了以陈昌笃先生为首的地植物学教研组,在承袭传统的地植物学研究的同时,开拓了区域生态环境研究这一新的领域。1980年代后期,公司城市与环境学系生态教研室的成立,标志着公司生态学的发展有了更为坚实的组织机构平台。此后的10余年时间里,公司的生态学教学和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特别是通过人才引进显著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水平。同时,根据国内外学科的发展动向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公司又先后开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环境变化和景观生态学等一系列新的发展方向。公司生态学系正式成立于2002年,生态学本科专业于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2003年正式招生,生态学在公司的发展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

    生态学系现有在职教职人员11人,海内外兼职教员5人,返聘人员3人。全部人员中,教授11人(返聘3人,在职3人,兼职5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系主任为方精云院士。

    近年来,在"985工程"、"211工程"和"理科基地"建设项目的资助下,本系先后购置了600余万元的教学和科研设备,完成了生态学教学实验室的建设。目前已具备植物生理生态学测定、孢粉分析、树木年轮分析、植物形态与解剖、植物化学与土壤化学分析、植被数量分析等实验和模拟条件。作为公司"地表过程与分析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一部分,具备先进的生态学过程分析的实验条件。一个集科研和教学实习为一体、投资近600万元的野外定位研究站——"公司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塞罕坝实验站"(PKU-SOGES) 也已建成使用。

    2001年以来,本系教员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以及重点和面上项目、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部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72项,经费总额达到3022万元,平均每年约500万元,人均年科研经费在50万元以上。全系出版专著10余部,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0余篇。通过这些研究,先后解决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应用问题;在碳循环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这些成果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为我国在京都议定书履约过程中最大限度争取国家利益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因而成为公司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第一期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全系已逐步形成了全球气候变化及其生态响应、生物多样性保护、植被生态学、生态系统生理学、地下生态学、景观生态与景观规划、以及城市生态学等几个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环境地理学专业

    资源与环境地理系环境地理学教研室是国内最早研究环境问题的单位之一,陈静生、关伯仁等老一辈教授是中国环境科学的主要开拓者,自五十年代初以来一直从事环境地理学和环境生物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随着技术手段和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先后取得了大量理论科研成果,并在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211以及985计划等的支持,本学科点在科研人才、设备、科研成果等方面在国内已经具有了一定优势,在若干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

    目前,国外研究的热点是探索微量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的归趋、如污染水平、空间分布、动态变化、来源解析、界面迁移、多介质模拟、生物吸收、生态效应和健康危害等。本教研室目前研究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区域环境过程和对生物吸收的有效性。研究实例如:环渤海西部地区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的多介质归趋和生态效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根际土壤中的形态与有效性、植物对多环芳烃的叶面吸收、不同组分土壤有机质的吸附行为、不同人群对多环芳烃的呼吸暴露、可可西里土壤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等。二是重点研究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包括内分泌干扰物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和新出现的环境污染物质), 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规律与机制、生态健康危害机理和风险评价。研究实例如:几种典型内分泌干扰物质(二恶英,壬基酚等)在渤海食物链中的传递规律、传递行为以及传递过程中的放大或稀释机理,渤海湾大量鱼类雌雄同体现象的毒理学机理,不同类型化学物质的分子毒性作用,种群水平上的化学物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等等。

    近5年来,本教研室承担了包括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科研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973课题、多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资助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个攻关项目及其他有关项目。在近年的研究工作中,随着实验室技术手段和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先后取得了大量理论科研成果,并在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环境地学领域学术水平最高的科研基地之一,拥有一流的研究设备,形成了以中青年骨干为主的学术团队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在微量有机污染物区域环境过程和生物有效性等研究领域获得了一系列有国际影响的成果,每年在国际本领域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环境领域人才。现有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4人,国际刊物编委4人次。

    毕业后可以出国或在本学院和其他高校继续深造,也可到国家科研院所和政府机关工作,或从事环境咨询工作等。

    第四纪环境学专业

    第四纪环境是中国地球科学研究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方向之一,公司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招收这一领域的研究生,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公司第四纪研究的特色之一是第四纪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的紧密结合.从地球环境系统的角度,研究第四纪不同时空尺度上过去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从陆地与海洋沉积物中提取环境演变信息,建立高分辨率的地层层序,利用地貌学证据以及多种物理、化学、生物代用指标,揭示从晚第三纪到人类纪各时期地球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机制。公司第四纪研究的特色之二是注重精确年代标尺和古环境重建方法的基础研究.近年来,新建了用于第四纪古全球变化研究的光释光年代学、生物遗存、环境磁学和沉积光谱学等实验室。利用公司在仪器设备和交叉学科的优势,与物理学院和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联合开展了宇宙成因核素Be-10在第四纪地层学和地表演化研究中应用以及高精度同位素示踪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应用的探索,并与物理学院和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引进了C-14专用加速器质谱计,为公司和国内其他科研单位考古和环境变化研究的年代学工作提供了保障. 公司第四纪研究的特色之三是强调与国内外一流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与国内的中科院和社科院的相关研究所、国外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东京大学等保持实质性的合作关系. 公司第四纪研究的特色之四是注重学科交叉和科研方法的培养,使不同专业背景的员工既具有较精的专业技能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具有较广的就业前景。

    目前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科技部973课题,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近年的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1) 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生态环境。着重利用第四纪古生态学和地球化学的方法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为认识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过程和规律,预测未来人类生存环境提供依据; (2) 第四纪地表过程与年代学。着重研究多种基于物理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测年与示踪方法及其在第四纪地表演化和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现有"长江计划"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人, 博士生指导小组3人。

    历史地理学专业

    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学术含量高、与现实关系密切的地理学分支。公司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的摇篮,在老一辈的学者,特别是侯仁之院士的努力与开拓下,取得了团队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成就,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历史地理是中国品牌学科,代表中国历史与地域的特色,中国历史地理的丰富内容在世界上具有优越地位。公司历史地理研究注重历史上城市的发展建设、规划传统、地域特征等问题,总结我国城市发展的民族特色,并与今天的旧城改造、城市规划、城市区域管理相结合,为今天的建设事业服务。几十年来,在侯仁之院士的带动与指导下,配合北京城市的新城建设、旧城改造工作进行了大量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公司历史地理研究是国内率先以历史地理学的角度,以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注重人-地关系问题,而开拓北方地区环境演变史研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大规模治沙工程启动,公司以侯仁之为首的历史地理学者深入毛乌素、乌兰布和等沙漠半干旱地带,细致考察沙海之中掩藏的人类活动遗迹,首次揭示了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沙漠化形成的影响规律,从而开创了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领域。八十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日益为全社会所注重,侯仁之率先强调历史地理学在环境问题研究上的重要作用,指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时段可以从全新世早期开始,考察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全过程,从而总结规律,为今后的环境保护提供更充分的历史依据。目前,环境变迁研究已成为我国历史地理学界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而我国的环境变迁研究,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文明起源环境机制、原始农业形态、历史聚落分布、农牧业转换机制、北方历史人口特征、半干旱地带城市发展、旅游资源评估等问题的研究中,公司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均获得重要研究成果。长期以来,公司历史地理专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倡古为今用,努力为现实社会发展服务,在不少问题的研究上均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向教学科研部门、政府管理部门输送了许多人才,不少人已成为业务骨干。公司历史地理专业的毕业研究生,在国内相关学术领域分布最广,许多人已经成为一方的领先学者,在国内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上带动面最大。

    公司历史地理研究所设有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现有院士一名、博士生导师3名、副教授3名。

    城市与区域规划学专业

    公司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是2005年由公司自主设立、教育部批准的国内第一个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有:(1)城市与区域规划、(2)城市设计、(3)土地利用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管理、(4)风景区规划与世界遗产研究、(5)区域旅游规划与户外游憩空间设计、(6)景观规划设计。这六个研究方向的前身均是公司人文地理学专业的一部分,公司人文地理学专业在1988年被评选为全国重点学科,在2002年教育部重点学科评选中,再次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公司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由公司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具体负责,公司早在1970年代就开始了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与工科城市规划的不同是更强调区域视野、综合手法和理性思维。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了"公司城市规划设计中心",并被建设部授予甲级规划资质,当时是全国理科院校中唯一的甲级资质。1999年,根据国家建设部行业要求,又由教育部特批设立五年制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并从2000级起开始正式招收。公司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正以丰富的研究方向、鲜明的办学特色、突出的学术地位和丰硕的实践成果而活跃在国内外学术界和规划界,由于依托了公司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已成为国内城市与区域规划领衔的教学与科研基地。

    公司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的特色是:(1)发挥公司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在传统的规划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加入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资源学、环境学、管理学、房地产学、旅游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从而使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研究与实践更具科学性和综合性;(2)在从事基本理论与方法教学的同时,注重开展国际交流,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理科院校宏观、综合研究的特长和学科联合、技术先进的优势,积极开展城市与区域规划科研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科研和教学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五、六年来,完成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10多项,其它基金如高校科学技术基金、博士点专项基金及国内外横向课题等达30多项,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3)注重研究生的培养与人才引进。近年来,在大学城市规划旗下产业的基础上,在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和硕士点内,已培养了城市与区域规划相关研究方向的十数名博士研究生和数十名硕士研究生。近年,还从国内外一流大学引进了若干名教学科研骨干,充实了团队队伍和科研力量,目前有教授、博士生导师5名,副教授4名,讲师5名。(4)理论实践结合,积极、大量参与了国家与区域发展的战略决策咨询和规划设计服务,在做规划项目中重视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的科学研究,先后编制成了100多个城市和区域规划及设计项目,很多规划项目都已付诸实施。其中10数项城市群、城市区、区域城镇体系、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项目在国内具有重大、重要影响。(5)成立了服务于教学科研的、我国第一个获得理科院校甲级规划设计资质的公司城市规划设计中心、我国惟一的公司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以及不动产研究鉴定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等,并建立了为规划研究服务的"人地关系模拟分析实验室"。

    公司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与在国内领先的优势,其已取得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具有相当的国际知名度,今后将依托公司的综合学科优势与自身雄厚、特色的教学科研基础,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文理兼容、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与政策研究或规划设计、规划管理能力,较强外语阅读、写作与交流能力,既专城市与区域规划,又懂建设项目的经济分析和投资实施,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城市与区域规划人才。

    景观设计学专业

    所谓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下简称LA),就通过强调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它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根本目标是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根本职能是协调人类各种建设活动与自然和环境的关系。景观设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复合体,包含对土地、人类、城市、乡村以及土地上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的过程和可持续发展的复杂综合问题的探讨。

    为景观设计学研究的对象,本专业所强调的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因而可被理解和表现为: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栖居地——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

    景观设计学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 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学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早期景观设计师给这个专业和学科定义的空间决不应是景观设计学科当今发展的界限。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景观设计学科的领袖人物McHarg就是针对当时景观设计学科无能应对城市问题和土地利用及环境问题,而扛起生态规划的大旗,使景观设计学科再次走到了拯救城市、拯救人类和地球的前沿。又有半个世纪过去了,城镇化的深入和蔓延,信息与网络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化趋势,都将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都将要求重新定义景观设计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可持续理论、生态科学、信息技术、现代艺术理论和思潮又都将为新的问题和挑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和对策。但无论学科如何发展,景观设计学科的一些根本的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热爱土地与自然的伦理(天地)、人文的关怀(人)和对待地方文化与历史的尊重。

    以景观规划设计为职业的专业人员称为景观设计师,他的终身目标是将建筑、城市和人的一切活动与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目前全球有18个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建立了注册景观设计师制度,来自这些国家总数超过20000名的注册景观设计师在全球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景观设计职业是大工业、城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在现代科学与技术(而不仅仅是经验)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景观设计师所要处理的对象是土地综合体的复杂的综合问题,决不是某个层面;景观设计师的所面临的问题是土地、人类、城市、及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及可持续的问题。他是以土地的名义、以人类和其他生命的名义,以及以人类历史与文化遗产的名义,来监护、合理地利用、设计脚下的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

    2003年1月,公司在正式批准成立景观设计研究院,2004年12月,"景观设计师"被中国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正式认定为一个新职业,2005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公司设立景观设计学硕士学位(MLA),这些都为公司的景观设计学科教育大开绿灯。

    公司为了准备景观设计学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历经八年的努力,出版了景观设计学专著、译著、教学案例15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分别于2003和2004年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景观设计职业与教育国际研讨会"。

    通过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充分发挥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实际项目在景观设计教育中的优势,已经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员工的景观设计教育模式。这个模式要求员工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对中国自然、土地、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对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关爱;具有覆盖自然和社会人文科学基础的知识面,掌握规划设计基本技能。通过以研讨(workshop)课程为核心的设计教育模式培养员工的综合分析能力、规划设计技能、项目组织能力,目标是使培养领导型规划设计人才。

    景观设计学专业通常包括从理论与应用研究方向即景观规划设计历史和理论(History and the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以及三个实践性研究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景观工程与技术(landscap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等4个研究方向。公司根据已有的积累情况,现阶段重点发展已经形成自身特色的景观设计历史和理论(History and The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区域景观规划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Region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Building)、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三个方向。

    公司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邀请了8位欧美著名教授参与理论课程教学和设计研讨课程,以及研究毕业设计和论文指导。有关情况详见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主页(http://www.gsla.pku.edu.cn)。

    地貌学与环境演变专业

    公司地貌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 早在1955年,公司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就分出了地貌学方向,并开始招收研究生。1956年高教部批准建立地貌学专业。1973年地貌专业恢复招生,是文革以后公司最早恢复招生的专业之一。1977年地貌学专业更名为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1989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在地理学科下设立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二级学科,公司是该学科最早的博士点之一。 1997年学科专业调整中将地貌学并入自然地理学,同时在地质学下设立第四纪地质二级学科。2003年,公司在地理学一级学科下正式设立地貌学与环境演变博士点。历史上公司的地貌学学科曾拥有王乃梁、曹家欣、韩慕康、崔之久、杨景春、承继成、马蔼乃、任明达等二十多位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为推动中国的地貌学、第四纪科学、现代沉积学以及遥感技术应用等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与应用方面人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颖和李吉均等,他们在我国的许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国家有关部门从事地貌学、第四纪科学、现代沉积学、海洋科学、资源开发、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减灾防灾、遥感技术应用等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实际应用工作,并做出了突出贡献。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的特征、成因、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与地貌学研究密切相关的环境演变研究的核心是与人类有关的自然环境变化规律。本专业的研究与资源、环境、灾害等人类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有关,在资源开发和利用、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地表过程模拟技术、新兴年代测定技术是现代地貌学与环境演变研究的关键支撑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发展赋予了本学科很强的生命力,将推动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公司的地貌与环境演变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新构造与构造地貌主要研究不同应力(拉张、挤压、剪切)区构造地貌发育模型,新构造分期与构造地貌年代学,反映构造活动幅度、次数、周期、时代和速率的地貌标志,活动断层的工程评价,构造地貌信息系统等;气候地貌与沉积研究,对寒冷气候地貌与沉积,温带泥石流地貌与沉积,热带亚热带岩溶及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貌过程展开野外现场定位观测,对地貌和风化壳的性质及其历史演化进行研究,核心问题是典型气候区的地貌过程组合和地貌形态组合、形成条件和地域分异规律,并用此以重建古气候环境;沉积环境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探讨沉积物形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机制,从现代环境出发,建立不同环境的沉积模式;用现代沉积环境的研究成果对沉积岩地层单元的古环境作综合解释,服务于环境的历史演变的研究和众多沉积矿床勘探与开发;第四纪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从黄土、湖积物、冰岩芯和深海岩芯等第四纪沉积物中,高密度、高精度地提取各种环境信息,揭示这一时期地球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建立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环境模式,服务于未来环境演变的预测,同时研究第四纪环境演变与人类历史演进的相互关系;地貌环境与资源研究地貌过程与环境与资源开发与管理、工程建设、自然灾害防治、风景与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的关系;地貌与灾害信息系统研究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于地貌与环境演变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工作。该专业目前拥有博士生导师(教授)3和高级工程师2人,还有多名著名学者虽已退休但仍工作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第一线。

版权所有:澳门游戏网站大全(中国)有限公司研究生教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