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司新闻

2022年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年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12-14

2022年12月10日,2022年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年会以线上形式举行。本次年会由中国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主办,澳门游戏网站大全(中国)有限公司承办,以“双碳背景下的区域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共设有主会场,国际期刊主编圆桌讨论和14个分会场。本次大会获得各界的广泛关注,主会场和分会场累计参会人数近千人次。

主会场进行了5个大会报告,分会场进行了238个报告,报告涵盖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主题涉及经济全球化、新基建与区域发展、区域空间治理与协同降碳、能源转型与区域发展、区域均衡发展与社会空间公平、时空大数据建模与区域研究、绿色转型与韧性发展等。本次会议旨在面向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建设的新时期,共同探讨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展望区域研究的新机遇、新定位和新发展。

【大会报告·上半场】

大会开幕式和报告上半场由澳门游戏网站大全(中国)有限公司朱晟君研究员主持。

国际区域协会中国分会理事长、澳门游戏网站大全(中国)有限公司经理贺灿飞教授首先致辞。贺经理首先感谢各方对于本次年会的关心与支持,然后解读了本次大会主题“双碳背景下的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设计初衷,并简要介绍了本次年会的会场设置情况,号召各位与会嘉宾积极研讨,为推动区域研究发展积蓄更大的力量;最后介绍了国际区域研究协会的发展背景和中国分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并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理事长、澳门游戏网站大全(中国)有限公司经理 贺灿飞教授 致辞)

(开幕式由澳门游戏网站大全(中国)有限公司朱晟君研究员主持)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方创琳研究员聚焦双碳背景下建设碳中和型城市群的路径问题,从城市群建设的国家战略地位出发,指出城市群是碳排放的集中区和主体区、全球碳转移的主要承接区和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区和责任区,不同发育城市群碳排放强度与绩效不同、责任不同,最后提出了建设碳中和型城市群的几条路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方创琳研究员)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傅十和教授关注开通国际直飞航线对城市国际贸易的影响,发现开通国际直飞航线后,能够大幅带动城市向目的国的出口贸易,并能够为城市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这是由于国际直飞航线降低了长距离旅行和社交的成本并促进了跨边界商业活动,并探讨了这一发现的政策含义。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傅十和教授)

【大会报告·下半场】

大会报告下半场由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宋周莺研究员主持。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宋周莺研究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龙瀛研究员以“未来城市空间”为题,聚焦当下和近未来新兴技术发展与城市的耦合作用、新的城市生活场景和城市空间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城市空间运营管理、设计创造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科技对城市生活与城市空间的正负面影响,最后提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新思路。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龙瀛研究员)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黄贤金教授评估了全国和省级层面各主体功能区的战略绩效,发现从要素集中、人均和资源环境视角来看,全国层面各主体功能区总体上与实施初衷相符,但在省级层面相差较大,并从优化指标体系、制定统一评估标准和动态化评估机制等角度给出了政策建议。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黄贤金教授)

【特邀报告】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Ron Boschma教授介绍了相关多样化发展与区域不平等的最新成果。他的团队使用产业和专利数据,分析了欧洲32个国家283个地区过去15年的区域演化格局。研究发现只有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才有机会从事高度复杂的活动。这些区域倾向于关注相关的高复杂度活动,而落后区域则专注于相关的低复杂度活动,从而形成空间不平等的反馈循环。报告结束后,Boschma教授就各位与会者提出的落后地区如何跳出路径依赖、模型的内生性、颠覆性技术的影响、多维产业关联的拓展等问题与在线听众进行深入交流。

【国际期刊主编论坛】

为推动我国区域科学的国际交流,促进理论创新与学科进步,本次大会特别邀请来自区域科学不同领域的八位国际期刊主编,Urban Studies共同主编何深静(香港大学)、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主编刘刚(公司)、Habitat International共同主编龙花楼(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Applied Geography主编彭建(公司)、Regional studies共同主编沈洁(复旦大学)、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共同主编童昕(公司)、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共同主编王姣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Growth and Change共同主编朱晟君(公司)分别介绍了期刊特色并给出写作投稿建议。在自由交流环节,各位主编就青年师生提出的不同期刊的创新点偏好、主编初审的关注点、如何压缩英文篇幅、如何提出理论贡献、案例研究如何体现稳健性等问题提出见解。

【分会场一:新基建与区域发展】

分会场一围绕“新基建与区域发展”这一主题展开,共有12位学者老师进行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区域地理系主任胡志丁教授和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系副教授共同主持。分会场的报告与讨论凸显了一个“新”字,涉及到基础设施近年来的发展和革新,探讨了对基础设施的新理解、研究基础设施的新方法和技术以及基础设施对区域发展进程的新作用。学者们的研究内容涵盖绿色城市化的基础设施基础、拼装视角下国际通道的实现、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的用水变化、郊区化过程中基础设施的作用、市场与行政手段对基础设施管理的影响、高速路网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等。研究尺度涵盖了国际边境、省份都市圈、流域沿岸以及城市乡村。研究视角从经济发展延伸到社会文化和地缘政治,不少学者强调了基础设施的社会公平性,并由此延伸了基础设施的哲学内涵。研究方法层面,学者们分享了微观层面的社区访谈和宏观层面的计量模型,并在讨论环节交换了不同方法的优势和弊端,倡导更为频繁的合作与沟通。

【分会场二:新时期全球化变局与区域发展】

分会场二探讨了“新时期全球化变局与区域发展”,由中山大学梁育填副教授主持,围绕新时期全球化变局下中国产业与区域发展、海外投资与国别研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的经济活动等主题进行了19个研究报告。会议报告内容充实,研究方法和视角多元,议题涵盖海外产业园区的建设模式、南亚的地缘风险、北非的粮食安全、东南亚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农房格局、疫情影响下企业对外投资的意愿、经济韧性的空间格局、人口流动变化以及交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等,并基于丰富多元的产业案例,讨论了产业发展的区域影响、中国产业新发展路径、中国对外投资的反向作用等。报告结束后,主持人、报告人、点评人和其他与会者结合报告内容展开充分交流,梁育填、李郇、刘志高、韦素琼、龚惠文、赵建吉、汪坤、王淑芳,李晓玲、司月芳等老师进一步围绕全球化新变局的新逻辑、经济地理领域的案例研究展望、新时期全球变局下区域研究的重点等进行深入讨论,指出案例研究对于经济地理研究的重要性,新时期的产业和区域发展应更多关注地缘政治、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力量,研究的关注对象方面应做到核心地区和外围地区并重。

【分会场三:区域空间治理与协同降碳】

分会场三的主题为“区域空间治理与协同降碳”,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孙伟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方远平教授、东公司学杨俊教授共同主持。会议围绕区域碳排放绩效、减污降碳、碳转移路径、流域协同管理、气候变化、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管控等主题开展了22个报告。黄志基老师对279个地级市的地方政府工业用地出让价格扭曲与碳排放效率进行分析;方远平老师利用地理探测器,关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业POI集聚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李珊老师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分析了城市用地景观格局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王小军老师基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对流域协同管理进行研究;金志丰老师以江苏省为例,探讨了区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管控策略……各位老师和同学对碳排放情景、测度、空间治理的理论技术方法及应用做了精彩报告,主持人充分肯定并进行了细致点评。会议最后,孙伟研究员总结认为,回应区域空间治理与协同降碳这一重大问题需要从分工、合作与发展三个维度深入思考。

【分会场四:区域空间治理与协同降碳】

分会场四主题为“能源转型与区域发展”,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杨宇教授召集,共有14场报告。为了调动大家的研究讨论兴趣,杨宇教授安排了4个时段,分别围绕全球能源转型、能源安全与地缘政治、降低碳排放、中国能源部门实践4个主题展开,并且分别安排了不同领域的学者进行主持和点评。主持人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崔守军、中科院地理所的韩梦瑶、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赵荣钦、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的王长建。在会议的4个讨论环节中,参会者就彼此研究领域的理论、视角、方法等展开交流,涉及政治地理、金融地理、地理系统技术方法、城市规划等不同话题与领域。不同的领域与视角带来了不同的认识与方法,而这也是分会场召集人杨宇教授的意图。会议最后,杨宇教授做总结时表示:能源问题的切入视角很多,难点在于我们从哪些视角切入理解、建立自己的能源安全观,希望与会各方都能建立自己的宏观格局的思考。

【分会场五:金融地理与区域发展】

分会场五的主题为“金融地理与区域发展”,由北京师范大学潘峰华教授和方成博士主持。分会场共有10个报告,围绕全球金融网络、金融政策、金融科技和区域发展,金融中心性和区域经济韧性等主题展开。此外,在会议上,北京师范大学区域高质量发展研究小组和金融地理研究小组首次发布了“2021年中国城市高端金融中介产业发展指数”,贺灿飞教授和赵晓斌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对指数的评价方法、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深度点评。会议还举办了金融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圆桌论坛,赵晓斌、李婧、王海侠、王晓阳四位特邀嘉宾从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乡村金融等方面开展了深入讨论。

【分会场六:区域发展中的环境问题研究】

分会场六的主题为“区域发展中的环境问题研究”,两个半场报告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赵大旋副教授和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经济学院的傅十和教授主持。本会场共包括16场报告,分别围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污染治理、环境规制与减排、气候变化与碳中和目标、生态安全建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可持续转型等主题展开。在会议交流讨论环节,参会者就环境政策革新、行动主体关系网络对污染密集型产业迁移的影响,以及“一带一路”政策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路径选择进行对话。此外,点评老师进一步聚焦两个方面与参会人展开深入交流,即城市环境整治与乡村环境治理异质性探讨,政策工具对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作用影响。傅十和教授在分会场报告总结时提出,多位报告人在研究中将定性调研与定量测度方法相结合,引入了区域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学、行为管理的方法论,为此做出的一系列针对当今环境问题、区域可持续转型的探讨与研究值得关注和学习。

【分会场七: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发展】

分会场七以“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发展”为主题,聚焦城乡关系、要素互动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来自不同高校的十六位老师或同学从不同视角探究了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发展问题。例如,中山大学的许伟攀博士利用自主开发的大规模自动化的村景图片预测方法从宏观视角分析了中国农村的住房品质分布特征;来自广药大医药商学院的章丘老师做了题为“绿色低碳发展导向下粤港澳大湾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及关联效应分析”的报告,结果表明,绿色低碳城镇化发展为以中山市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澳门游戏网站大全(中国)有限公司的张培风同学分析了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方式对区域产业演化的影响并提出了对发展中国家突破产业路径的启示。王昱和吴旗韬二位教授围绕研究内容、方法创新、观察视角以及演讲方式等方面对每位老师或同学的发言做了精彩点评。

【分会场八:创新创业与区域发展】

分会场八的主题为“创新创业与区域发展”,共有25个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的曾刚教授、浙江大学的王琛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汪涛教授、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志高研究员共同主持。报告围绕都市圈和创业型城市的时空演化、城市创新网络、知识创新对传统产业集群的影响、高新技术园区企业等主题展开。与会者围绕重点行业、针对重点区域的创新格局展开了热烈讨论,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格局、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服务网络等。会议气氛活跃,提问积极,讨论热烈。

【分会场九:数字经济与区域发展】

分会场九主题为“数字经济与区域发展”,由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苗长虹教授主持,分为上下两场,共计9个报告,并分别由周倩和李伟民老师进行点评。报告围绕数字经济发展与中国城市出口升级、产业结构转型、中国信息消费发展、县域创新发展等主题展开。汇报结束后,各参会报告者和参会人员也进行了讨论,针对数字经济对城际交通的影响机制、数字经济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数字经济对供给需求贸易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交流,老师们也针对汇报技巧、如何充分挖掘数据和模型背后的含义、如何检验实证研究的可靠性和稳健性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分会场十:数字化时代的区域高质量发展】

分会场十的主题为“数字化时代的区域高质量发展”,分为上下两场,共计15个报告,由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钟世虎老师主持。报告围绕数字金融、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网络、劳动力市场、城市交通节点、国土空间规划等话题展开,与会报告人依次交叉点评。会议选题极具前沿性和人本主义精神,研究方法具有多元性特征,来自多研究领域的报告人们碰撞出了学术火花。会议上半场中,胡明志介绍了制度脆弱性、非正式制度与创业活动的研究,王小环分享了消费对财富冲击反应的研究结果,张方以高铁为例分析了中小城市交通节点与城市空间结构,潘浩之讨论了高精度碳排放数据对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规划的支撑作用,漆智鹏讨论了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钟世虎以“何以为家”切题,探讨了儿童大病医疗与消失的孤儿的关联作用。下半场中,钱文豪讨论了环境法规与公共卫生的相关议题,段义学汇报了关于数字金融、绿色创新与出口产品质量的研究,赵世宽基于政府支持的视角介绍了环境诱导研发对碳生产率影响的研究结果,王嵩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的影响,苏心怡讨论了城市新创企业区位及其轨道交通影响,崔雨欣、林美鸿分别汇报了数字化背景下企业家灵性资本和全球医药创新网络的研究,伍娟汇报了区域合作协议的理论基础、治理逻辑、应用过程及运行特性等内容,李一杰使用腾讯人口迁徙大数据检验了劳动市场中的省级边界效应。

【分会场十一:国际贸易与区域发展】

分会场十一以“国际贸易与区域发展”为主题,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宋周莺研究员主持,围绕贸易保护与环境规制、全球贸易格局、全球生产网络、出口市场多样性与区域出口增长、“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经济发展等主题进行了8个研究报告。报告结束后,主持人、各位报告人以及线上观众结合报告内容积极提问,开展了热烈讨论。宋周莺老师与各位报告人进一步围绕贸易出口市场多样性与区域发展等展开观点交锋,现场师生围绕国际贸易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

【分会场十二:区域均衡发展与社会公平】

分会场十二以“区域均衡发发展与社会公平”为主题,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卢婷婷副教授、湖南大学公管学院谷浩老师主持。华南理工大学刘于琪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国城乡社区人居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相关研究;中山大学潘卓林博士讨论了深圳市新移民社会空间分异问题;侯奕廷、常铖等同学分别以澳门、北京五道口为研究案例探讨了社会空间隔离、外国员工社区治理等问题。接着,尧文洁、费子娟、李美娜、周小孟等同学重点关注了中国西部地区水碳供需关系、资源比较优势、生态转移支付与经济-环境-旅游耦合等关键问题,对区域均衡发展各抒己见。分论坛下半场,卢婷婷副教授介绍了有关上海住房产权分异与城市基础设施分化空间关系的研究成果;穆学英、陶卓琳、盛涵天等老师同学分别就住房产权获得、城市公共设施优化模型、区域经济韧性等话题关注到城市、区域治理问题。之后,张渼铉、杜彤云、常江与林育豪等老师同学探讨了城市街道空间治理、城市更新、社区贫困、流动人口再生育意愿等前沿研究问题。

【分会场十三:时空大数据建模与区域研究】

分会场十三的主题为“时空大数据建模与区域研究”,上下半场分别由河南大学董冠鹏教授、武汉大学卢宾宾副教授主持,共有9位老师学者进行报告。会议报告展示了多样性的学术成果,一方面,学者们围绕地理大数据在区域研究领域的应用,从方法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诸多新方向、新框架、新模型和新算法,例如地理加权空间交互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机器学习模型的扩展、修正和应用等;另一方面,学者们以综合性的视角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呈现了丰富新颖的多尺度研究案例,议题涵盖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碳排放效应、中国城市间人口流动格局的驱动机制、城市居民福祉的评价因素、城市商住空间关联性、校园土地利用集约性等。在会议讨论交流环节,与会者就时空大数据的未来应用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展望,点评老师强调,人工智能为地理学研究范式革新创造了新的机遇,如何集成AI技术,融合地理学、数学、复杂网络、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开发出区域研究特有的地理空间分析模型,应是我们下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方向。最后,学者们对平台共享问题形成了共识,倡导各学术团队进一步开放模型、数据和算法,坚持立足国情建设新型智库,共同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分会场十四:绿色转型与韧性发展】

分会场十四以“绿色转型与韧性发展”为主题,四个半场报告分别由南京大学毛熙彦副教授、中山大学刘逸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胡晓辉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吴頔博士主持。本会场共包括19场报告,参会者围绕经济韧性、双碳目标与绿色经济、生态系统服务、城市创新网络等主题进行了精彩的汇报。报告结束后,会场听众也对各场报告提出了问题与意见建议,并与各位报告人展开了深入探讨,会场交流积极热烈。几位主持老师均指出,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对区域绿色转型与韧性发展的理论建构与实践作出进一步的探索与学习。

12月11日中午,大会圆满结束。本次年会主题多元、内容丰富,与会代表充分展示、积极交流,从多个维度展现出了区域研究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包容性。